約拿與彼得-舊約先知與新約使徒-的故事,有些異曲同工之處,藉此點出值得我們省思
的問題,也是與我們的時代密切相關的問題。
第一,約拿與彼得需要克服同樣的心理障礙:當神呼召約拿去尼尼微宣告神的信息,約拿
二話不說,立刻往與尼尼微反方向的他施城逃去。從約拿書後面的記述可知,約拿不願意去,
是因為他不想看到神拯救的恩典臨到尼尼微,因為亞述是以色列的宿敵,以色列飽受他們侵略
、欺壓之苦。彼得從小受猶太教育,知道有些東西不可吃、有些人不可往來。當神要他吃那些
律法規定為不潔的動物,對他造成很大的衝擊。先知與使徒乍聽給他們的命令,都一時無法克
服既有的觀念與成見。約拿要克服他「亞述情結」;彼得要克服他的「外邦情結」。
第二,神以「實物教材」點出了約拿的偏見是何其荒謬,也指出彼得的偏見又何其根深蒂
固。神使一棵篦麻樹一夜間生長,替約拿遮蓋酷熱的日頭,約拿為了這棵樹枯死,竟然大發雷
霆,相形之下,他對十多萬人的性命死活卻無動於衷,突顯出他的「亞述情結」是多麼荒謬沒
有道理。而在使徒行傳,神三次重覆同一異象,可見彼得先入為主的傳統觀念是多麼深,要他
改變又是多麼困難。
第三,耐人尋味的是,彼得見異象的地點也就是當年約拿搭船逃往他施的海港約帕。兩人
相隔約九百餘年,可是新約的使徒依然要面對舊約先知的難題。可見,人的偏見之深,是世世
代代的問題。直到今天,我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要克服,而世界各地因為偏見仇恨引起的戰爭
依然不停,可見我們像先知與使徒一樣,面臨同樣的心理障礙與偏見。
神在約拿書結尾道出祂的心意:「這篦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
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
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四10~11)彼得終於了解神給他的異象是什麼意思之後,也說出了
神的心聲:「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身為基督徒,我們什麼道理
都懂,但就是缺少神的那種恩典與憐憫。就像約拿或彼得一樣,理論上知道神是「有恩典、有
憐憫的神」,但是不願意看到神的拯救臨到自己所厭惡的人。
在我們心目中,是否也像約拿與彼得一樣,厭惡某個人、某一族群,或某一國家,甚至也
到了不願意將神的恩典傳給他們的地步?以弗所書說:「基督就是我們的和平…,基督既然藉
著十字架消滅了仇恨,便藉著十字架使雙方與神和好,成為一體,並且他來把和平的福音傳給
你們在遠處的人,也給在近處的人」(二14、16~17;新譯本)。耶穌已經立下了典範,我們
可以效法。雖有諸般困難與障礙,但神的心意就是要我們跨越人與人間的鴻溝,宣揚神無限、
無限定對象的恩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