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 譚國才牧師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中興以人才為本」,國父革命成功有賴一群犧牲奉獻的人才,《暖暖代誌》這顛覆教會、社區傳統的「革命工作」得以持續一年半不輟,所靠的也是一群犧牲奉獻的同工。

社區工作固然有其價值意義,但仍僅是教會工作的一部份,教會在面對宣教、教育、敬拜、服務、團契各樣工作時應切合教會內外需要,力求均衡發展。為了不擔誤教會原有的重要工作,也為了不將有限的資源儘納入社區工作之中,在召募社區報同工時,我訂了「三不」政策:一不找傳道人(傳道人只擔任社區報政策決定、事工監督之職),二不找小組長,三不找忙碌同工。不找這些熱心的教會菁英,那可以找誰呢?

舊人才動不得,那當然只有開發新資源,「櫻櫻美代子」(閒閒沒事作),在教會中沒有事奉的會友遂成為我優先鎖定的目標。由於做社區報需要一點文字、編輯的能力,「美代子」加上文字恩賜那就更棒了!如果「美代子」沒有恩賜怎麼辨?沒關係,只要他夠「肥」(FAT,即Faithful忠心的,Available有意願的,Teachable受教的)也行。

基於上述標準,求才若渴的我明查暗訪,邀約懇談,終於找到一批令人兩眼發亮的「美代子」,他們之中有從事文字工作的,有新聞系、中文系畢業的,有下筆成章的,有製作海報一級棒的,有電腦高手……。啊!原來,上帝早有預備。如今,這些原本與教會若即若離的「美代子」在參與社區報的工作之後,都成了「有代子」,其中許多在對教會有參與感後,開始在小組中積極投入,成為組長們的好同工哩!看看這群「有代子」團隊,不由得令人嘆服上帝為《暖暖代誌》所作的一切,祂早已動工,我們只是配合祂的心意,與祂同工而已。

求才者必需耳聰目明,具伯樂識千里馬的眼光。教會中有作學藝股長的國、高中生嗎?說不定他是現代米開朗基羅,教會牆面、刊物美編交給他負責吧!有喜歡塗鴉的人嗎?說不定他會是台灣另一個張曉風哩!有電腦高手嗎?教會網站就請他施展一下雕蟲小技囉!有上課不專心、老愛在課本邊緣畫滿宇宙聖戰士的孩子嗎?社區報的漫畫也許可以請他捉刀噢!我深深相信:上帝造人體,每一個器官都有用;祂建立教會,每一個肢體皆可用。

人才除了向內找,人才也可以向外求,以下就是精采的一例。

社區報作到第五、六期時,一日,接到來自社區一陌生女子的電話,她對《暖暖代誌》讚賞欽佩有加,並表明願略盡心力,幫忙發送社區報。電話笑談間,得悉她曾經接觸過教會,東吳中文系畢。不得了!這種人才怎麼可以錯失放過!我於是力邀她來《暖暖代誌》與我們聊聊、作朋友。數週後,陌生女子第一次踏進聖光堂,之後,她成為我們忠心、得力的編輯採訪同工,也成為教會的會友、小組組員。──這就是「有代子」樹玲重回上帝懷抱的故事。

社區服務、社區報的工作較不帶宗教色彩,所以極易為社區居民接納認同,並樂意投入。借力使力,結合社區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做社區工作,不獨節省教會資源,社區工作亦可大可久。現在,《暖暖代誌》的網站架設、網頁維護、電子報發送、攝影拍照...等等皆由非基督徒義工為之。我們禱願,有一日這些義工也能成為神國教會一員。

求才的觸角延伸到教會外時必需審慎行事,理念不同的人、別有企圖的人、信譽不佳的人、興風作浪的人、操控把持的人...不論多有才與財,最好別碰。綜言之,教會在結合社區政府資源從事社區工作時,應保持主導權,如此,理想、目標、異象才能維持不墜。(寫於2000.1.14

(TOP)


 

 / 許順富、高瑟笙

順富、Sandy攝於蒙古

 

【第一個半年:1999年7月至12月

從台灣搬到蒙古,上了四個月的蒙語,立下基本的語言基礎;學習適應蒙古的生活,體驗冰天雪地的生活環境。順富於拓荒宣教訓練學校教導:作主僕人。由此屆學校結業之學員,有一支拓荒團隊於2000年元月下旬前往蒙古東部的 Khentii 省的 Dadal 鎮開拓教會。

 

千禧年:西元2000年

從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搬到第三大城 ERDENET。

順富負責 JCS 在本地的會計事務:提領並分發同工們及各事工所需金額,以及寄發每月財務報告回辦公室。

瑟笙Sandy任教於蒙古國立大學在此地的分校,教導美國歷史以及英美文學。暑期過後,新的學年增加了七班英語會話與聽力的課程。新的學年有許多新生是基督徒,因此瑟笙與一同任教的同工為學生們成立了「房角石學生團契」。

  • 第一期聖經研讀學校(SBS)

新約課程於三月開課,為期三個月。兩位此地的瑞典籍宣教士,其中一位Monica(她在此地開始蒙古包幼稚園),結業後於 SBS 協助教導;兩位此地學員結業後成為 SBS 同工( Tumee & Zorigoo );三位學員為此地教會主要同工。兩位學員結業後在開拓中的教會服事;一位亞洲歸主協會的蒙古同工;順富負責接送老師往返於烏蘭巴托與 ERDENET ,並接待老師們,和以英語教導使徒行傳。

  • 探訪開拓中的兩個教會

KharaKhorum & Dadal。七月初我們陪同此地負責開拓教會團隊的長老 Bayalaa 前去探訪拓荒團隊。

  • 第二期聖經研讀學校(SBS)

新約課程於九月開課,為期四個月。我們在暑期探訪的兩個團隊各差派一人前來受訓,結業後回團隊服事,其餘還有七名學員都為教會同工與宣教訓練中心同工。順富仍負責接待老師們,並以英語教導《使徒行傳》、《帖撒羅尼迦前後書》、《雅各書》、《馬太福音》綜覽、《約翰福音》。

  • 語言學習

這一年雖然我們嘗試有蒙語家教,然而進展緩慢;以有限的蒙文想與同工及學生有深入的互動關係,誠屬不易。

 

新禧年:2001年

  • 第二期聖經研讀學校(SBS)

新約課程於一月中結業,之後順富與瑟笙以及其他宣教士一同協助門徒訓練學校(DTS)的同工訓練;DTS於二月底開課,順富於三月中教導歸納法研經-《以弗所書》、屬靈爭戰。

瑟笙Sandy馬不停蹄地邁入第二學期的課程,終於在蒙古的「白月」假期中我們前往北京一週假期,使我們能重新得力。瑟笙的工作簽證於2001年學期結束時期滿,我們需要離境再重新申請新的簽證。從2001年開始我們所屬的聯合機構 JCS  International 可以給予機構簽證,我們將於美國重新申請O 類型的機構簽證。

  • Erdenet 的服事工場

  • 教會:Jesus’ Assembly

目前在本教會信主受洗的人數為1099人,每週四同時間在全市依所住之區域分有55個家庭小組聚會,每個小組人數由4 – 20人不等。每個主日有兩堂聚會,約有七百左右的人數固定聚會;每週三晚間有特為新道教會者所開設的慕道班,目前由 SBS 的同工 Zorigoo 負責教導。去年教會獲准建立會堂,目前已完成建築草圖的審核以及付清建築師的費用,教會決定等到主供應一半以上的所需費用之後,才動工興建此一可容納千人聚會的會堂。

早期蒙古帝國的版圖

早期蒙古帝國的版圖

  • 宣教訓練中心:Mongolia Mission Center (MMC)

此一訓練中心原是經由教會邀請開拓此教會的宣教士夫婦(Magnus & Maria Alphonce )設立,目的為訓練蒙古基督徒將福音傳給蒙古國他們自己的同胞,以及更進一步的差遣基督精兵,前往蒙古帝國版圖所及之各國各族,以福音征服未得之民,將他們贏回主耶穌的懷抱。

  • 目前有三個訓練學校

門徒訓練學校(DTS)春季開課,為期五至六個月。拓荒宣教學校(SOFM)秋季開課,為期五個月,結業後委身開拓教會兩年。聖經研讀學校(SBS)今秋開始將有為期九個月的課程。

  • 已獨立之開拓教會

第二大城 Darkhan ,以及 Bulgun 。

  • 已差派之拓荒團隊

目前有七支團隊在 ERDENET 鄰近區域;以及六支團隊在教外圍之其他省份(Aimag)包括一支在東部的 Khentii 省的 Dadal 鎮,針對 Buryats 族群;以及一支在北部的 Khovsgol 省的 Rinchinlkhumbe 針對 Darkhads 族群;還有一支今年農曆年後被差派去中蒙邊界的蒙古邊城 Zamyn - Uud 。這13支團隊由 MMC 給薪以及供應團隊的需要。

此階段我們的服事只著重在 MMC 的訓練課程方面,期盼將來能更深入服事蒙古的弟兄姊妹,並更擴展服事的層面。

  • 一個例子

有一個姊妹在 SOFM 結業後,覺得還不合適接受差派出去,於是她在 ERDENET 服事,然後在第一期 SBS 受訓;之後她前往 KharaKhorum 短期服事三個月,今年初我在 MMC 協助同工訓練時遇見她,她很興奮地向我訴說主怎樣使用她,使許多人因她單純地分享所學而受益;然後她很堅定地告訴我:「現在我以預備好可以為主出去開拓教會了!」目前她和另外4人在中蒙邊界的蒙古邊城 Zamyn - Uud 開拓教會。

 

2002年計劃:(JCS)

聯合宣教機構主任希望我們至少有一年的蒙古語言學習,長期來說對福音事工有極大助益,並拉近與當地人的距離,期盼能更深入我們所服事之肢體們的心,從而輔導他們、建立他們、協助他們活出基督樣式,並能以神的話服事他人。

 

2002年5月最新消息

親愛的代禱同伴:"sain bai noo" 大家好!

蒙古來了幾趟春雪,驅走了沙塵暴,春雪的水氣給 Erdnet 添了幾許綠意,5月3日蒙語課暫時告一段落,期末考97分喔!文法大有精進。

以下的行程要出門去說話了:

5月7至10日在烏蘭巴托參加青年使命團退修會及 JCS 年度會議,青年使命團將在蒙古正式登記為非政府機構(NGO) ,求主賜下智慧與引導。

我們的"Eternal springs" CAFE 企劃向 JCS 董事會提出,求神 賜我們智慧與另一對宣教士夫婦經營青年CAFE事工,並賜下所需的資源。

5月12日搭火車前往北京,到大陸後我們將觀摩CAFÉ、訪友(在昆明),並且瑟笙的家人將於5月19至22日在北京旅遊,我們希望能見他們。5月底回到蒙古。

6月下旬前往蒙古中部的 Arkhangai  (音:阿汗該,在此地有"蒙古的小瑞士"之稱)作蒙語實習,並觀摩那裡的CAFÉ,此地的宣教士已做了幾年的CAFE事工,很願意與我們分享。預計至少停留五週的時間。8月時回到 Erdenet 。

請為我們出入的平安與健康代禱,別忘了常以禱告與頌讚與我們同行。願這個春天, 神的靈賜給您心靈的更新,與耶穌的關係更深更廣∼給我所愛的朋友們。

在蒙古常以愛與思念擁抱您們的Sandy、順富

(TOP)


 

 / 紀天佑

憶 Sandy姐、順富哥

順富、Sandy姐與學青出遊合影

(天佑為前方著深色上衣者)

在靈命成長過程中,有一對曾予我深刻影響的輔導,那就是 Sandy 姐和順富哥。他們為人真誠、謙和,以及那對信仰的堅持與對福音的火熱,都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已不記得如何認識他們的,唯一記得的是,佳音在當主席的那一年起,他們就已是學青的輔導。順富哥有一張 Baby Face ,令人猜不透他已年逾三十,也總是用那招牌的笑臉迎人。 Sandy姐則有一口英文國語,總是用英文文法講中文,而當她要裝傻的時候,就會開玩笑的說我中文不好嘛!”

Sandy姐常一邊禱告一邊彈吉他領著學青敬拜,每當週六崇拜的敬拜時間,她總帶領我一起彈吉他事奉。雖然剛開始時我彈得不太好,詩歌也不熟,但她都不擔心,總是對我說:我們是跟神一起同工的,不用擔心。那段時間,常常經歷到練習時明明彈得不是很好,到了正式崇拜一切變得很和諧,結束後,我感到因神的恩典夠用而感恩。

有一年聖誕節我參與演戲,聖誕節的前兩天我卻痛風發作,甚至舉步困難。我知道很多人為我禱告,聖誕節前一天,順富哥更為我作按手禱告,當時我身上穿著大外套,卻透過外套明顯的感到他手上有源源不絕的暖流,也因著神的恩典,聖誕節當天,我不但可以行走,也可以正常演出。

Sandy姐和順富哥的愛情,也令我十分羨慕,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何為基督化家庭,並瞭解另一半是基督徒而且同心事奉的美好。順富哥告訴我,若看到一對和諧恩愛的夫妻,他們一定是下了不少功夫在溝通協調。他們讓我知道愛情是要努力經營的。

1999年 Sandy 姐和順富哥去了蒙古,我明白什麼是變賣家產跟隨耶穌,在他們的差派禮上我放聲痛哭了,不是捨不得他們離開,而是看到台下順富哥年邁的父母,我知道順富哥要捨下父母,離鄉背井到外蒙去,他們更讓我明白何為愛耶穌過於父母。

Sandy姐和順富哥給我靈命上的震撼,讓我開始認識聖靈,體驗耶穌,也願意隨從他們的足跡服事神,活出基督的樣式。

(TOP)


 

 / 郭劉乙庚

 

許順富宣教士、師母:收信平安!

竹漪(我的媳婦)說:「有一位宣教士,他下禮拜要去蒙古,今天會去醫院看爸爸。」這已經快一年了,感謝主,也非常謝謝您!這一直在我心上惦念著,……其實我也己忘記您的臉孔,也不知您貴姓大名,……相信在教會相片上可以再回憶起您。

神的恩典極大,「神為愛他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再次謝謝您的愛心。您真是有基督的樣式,在寒冷天氣的蒙古,為主名事奉那裡的人,真是神的貴重器皿,好羨慕喔!由於主愛的激勵,更基於寶貝我們信友堂的宣教士,提筆寫信問候並安慰您。

我是郭英調的媽媽,我們是住在大甲,是最迷信拜偶像媽祖興盛之地──就是近幾天鬧著要去湄州的──聽說媽祖是湄州人。說起大甲媽祖,全台灣、美國,甚至全世界都知道,可能如使徒行傳十七章保羅所說的「雅典人」。每天都有遊覽車滿載著媽祖信徒來進香,這裡也是我們屬靈的爭戰地。我先生曾被一位鎮民代表威脅,要鎮長跪送媽祖出巡北港,但神馬上賜智慧給我先生,反而是那位代表來向我先生道歉。約翰一書五章18-21節說當遠避偶像:「…那從上帝生的必保護他,那惡者也就無法害他。……且將智慧賜給我們,使我們認識那位真實的,……這是真神,也是永生。……你們要自守,遠避偶像。」又想起「魔鬼如吼叫的獅子到處尋找可吞吃的人。」人的意思是惡的,但神的意思是好的,讓我先生更儆醒,更對大甲地區的福音事工有負擔,使我們加入國際基甸會終身會員,到處贈送聖經,見證主耶穌是基督。無論那一教會、福音機構、教派要來大甲傳福音,辦兒童主日學,建立教會,我們最是歡迎,也最支持。

現在大甲地區有長老教會、錫安堂、靈糧堂、聚會所、校園畢業生團契等,附近另有外埔教會、馬鳴埔靈修營地、大安福音中心在傳福音,並有西海岸聯禱會,是媽祖進香團經過的路線,由大甲到北港地區各教會(十幾個教會)輪流負責,是一位愛主的弟兄馬傳旺老師發起的。

你們在遠處傳福音,我們在近處傳福音,都是為主,……但是遠處的宣教士一定很寂寞,又辛苦,我寫一寫故鄉的事,也是我應該做的。每週的主日崇拜、禱告會,都不住為宣教事工、宣教士提名禱告,迦勒團契也常在禱告中紀念你們,願你們的勞苦,在主裡不是徒然。為著你們在蒙古能得人如得魚,願神的恩典及各樣的恩賜多多加給你們,不住的為你們祝福著,禱告著,……願你們身心靈都健康平安,並喜樂天天充滿你們。

以馬內利

郭劉乙庚敬上 2000.6.19

(TOP)


 

 / 簡心怡

麗娟與夫婿廖華才牧師

麗娟與夫婿廖華才牧師

提到麗娟,我想從在大學時對她的印象說起。麗娟在大學時讀的是醫技系,而我是護理系,低她一屆,平常接觸的機會並不多,並不太熟,但是由於她在校成績優異,又是網球校隊,在運動場上很出風頭,是學校裡很活躍亮眼的學生,很難叫人不注意她。當時常和幾位團契姊妹為她的信主禱告(應該說是她的兩位同班同學希望帶她信主,常邀我們為她禱告)。其實那時我總認為,像麗娟那麼優秀能幹、獨立自主,有許多人欣賞羨慕的女孩子,要信主恐怕很困難。結果令我驚奇的是,她大約是在大四或是研究所時就信了主,而且很認真的追求認識神。在研究所畢業後還選擇工作繁重辛苦,薪水不多的展望會工作,幫助需要救助的弱勢團體、個人--而這些都讓她的同學、親人驚訝,甚至不能理解。雖然有親人恩情的攔阻、環境的艱難,我看見她愛主的心,跟隨主的決心仍越來越堅定。

真正與麗娟個人有更深的認識,是我畢業後在榮總工作之時,我們常在教會碰面,她開始告訴我她對宣教、對印度、對弱勢族群(包括台灣原住民等)有福音的負擔,常常拿文字資料告訴我他們的需要,而那時我也漸漸看見神可以在護理工作中用我去帶領病人信主以及醫療宣教的重要。在交通分享中,我們有了更多的認同以及相互的支持(很懷念那段時光),九二年那年,神帶領我們不約而同地辭去工作,決定考華神,她考道學碩士科(讀三年,訓練全職傳道人),我考研究證書科(讀一年,訓練帶職服事者或有心在教會服事的人)。看見她用她一向的態度全力以赴,積極準備考試,讓我也不敢懈怠。

考進華神後,我們更常有機會一起吃飯、分享、參加學校活動及服事、聚會;一起住在教會五樓,參加教會週六週日的服事;也一起加入學校的宣教團契,為全世界的福音需要禱告等等。那段時光可以說是我與她相處時間最多的日子,我知道她意志堅定的背後,也有軟弱、矛盾、懷疑的時候--父母恩情、期望給她的壓力,尋求神旨意時所經歷的不確定,以及信仰與親情交戰中內心深處的掙扎衝擊;甚至她也會有一般女孩子有的心情及煩惱--交友、婚姻的選擇困擾、身體狀況的限制(那段日子我才知道,運動健將的她其實身體不是非常好,常有身體不適仍撐著服事的情形)。

別人看見的可能是她優秀、堅強、開朗(相信大家最記得她爽朗的笑聲)、勇敢奉獻的一面,但我認為最可貴的卻是她單純善良、倚靠相信神,願意被神改變、管束、塑造的心,我真是看見她一點一滴(不管是個性的優、缺點,或是思想處事、為人服事上的磨練)在被神塑造;我常覺得她好像摩西一樣,在世上裝備了許多知識,滿懷幫助人的雄心,而神用各樣的環境、人事磨練她,讓她似乎是軟弱了、退縮了,做什麼都願意以神的意念為她的意念,但那卻是神最能使用的「狀態」!我形容她是「栽在溪水旁的樹(詩篇第一篇),因為你可以感受到她「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的豐盛生命!

麗娟選擇我做她在台灣的連絡人,是我感到驚訝、榮幸的事,但我能為她做到的卻往往不如我想為她做的;現在更因為家庭、孩子的負擔而放下這個連絡人的職份,不能專心、忠心做到起初她所交付我的一切事。但願神能再等我,給我機會再與她同工,不僅彌補虧欠遺憾,更是再次與她一同領受天恩的滋味!

(TOP)


 

 / 林俊昌

 

「宣教士」,一個令人聽了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的名稱,而我卻有幸目睹一個由「宣教士蛋」孵化成為正牌宣教士的過程。

第一次認識麗娟,是在陽明團契。那時我是大一的新生,而麗娟是大四,還沒信主,被她的學姊美娜邀來團契。那時,只覺得麗娟對基督教有許多的疑問,而且言詞之間咄咄逼人,有點憤世嫉俗的味道。當她談到她與家教學生大部份時間都是在談論政治、批評國民黨時,我心裡想:「哇!這個學姊真酷!」

後來麗娟進了陽明公共衛生研究所,然後也被邀到石牌信友堂,信了主。麗娟信主之後,勸奮地參加成人主日學及各樣聚會,那段時期,她形容她自己就像一塊海綿,對於真理想要大量的吸收。 公衛所畢業之後,麗娟加入世界展望會,由此也可看出麗娟關懷弱勢團體的個性。大約那個時候,教會有一對宣教士夫婦:高德誠牧師夫婦,邀請麗娟與他們一起同住,這對麗娟有很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是對麗娟性格的影響,在高牧師夫婦的協助之下,麗娟有一番很深的內在醫治,使得麗娟有更多柔和謙卑的馨香之氣。另一方面,高德誠牧師夫婦所活出來的宣教士的樣式,所組成基督化家庭的榜樣,也深刻地影響了她。或許,麗娟對宣教的負擔就是在這個時期萌芽的。

接下來麗娟考進華神,成為教會的神學生,從此麗娟開始了忙碌的服事生涯,在這個時期,我和曜郎也常在諸牧師、師母的家裡混,成為他們收養的兒子,與麗娟則以姊弟相稱。我是很有福氣的,可以在諸牧師、師母及麗娟的幫助之下,對我的性格帶來許多調整。麗娟在這時候已逐漸流露出牧者的心腸,願意花很多的時間去傾聽別人的問題,但是也因為她對別人遭遇的苦痛都感同身受,所以可以常常聽到她的歎息,我們常笑她是「憂國憂民」,也必須常常互相提醒:「上帝還活著!」

投入教會服事之後的麗娟就比較為大家所熟知,我也就不多佔篇幅作介紹。

簡單回顧認識麗娟的過程,對我有許多的提醒與激勵:

  1. 上帝的恩慈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麗娟在信主而後服事神的過程,有許多的困難與挫折,但信實的神仍然保守帶領。

  2. 人對上帝要有熱切而持續地回應。麗娟能被神使用,也是因為她緊緊地把握住每個受裝備的機會,每個能協助她的屬靈長輩,以致能很快地成長、成熟,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3. 忠心服事神,其果效存留久遠。最近與很多位弟兄姊妹在分享時,他們都提到當初麗娟是如何影響他們,以至於他們樂意出來服事神。雖然麗娟離開我們已經五年了,但是她服事的果效仍然繼續發出影響力,這是很有價值的投資。

感謝神,使用麗娟成為我自己和我們教會的祝福,願我們也能成為她忠心的代禱者與支持者,成為麗娟的祝福。

(TOP)


 

戴繼宗牧師

戴繼宗牧師

誰來接這一代火棒

  • 宣教火棒 代代相傳--訪戴繼宗牧師

 / 訪問:何俊明 巫秉駒

編者按:自戴德生蒙召來中國傳福音,戴氏家族便一代接一代,在中國人當中見證上帝,一百五十多年來沒有間斷,至今已踏入第六代。本文所訪問的戴繼宗牧師,是戴德生家族向中國人宣教的第五代接捧人。戴牧師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遣詞用字相當講究,經常不自覺的衝口而出「我們這些中國人」,愛中國人之情,令人想起其高祖父戴德生感人肺腑的名言:「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絕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非因中國,乃因基督!」為瞭解戴牧師的心路歷程,我們訪問了他。下文是訪問的整理,經戴牧師過目修正。

 

  • 宣教士世家

戴德生是我的高祖父。他孩子中有好幾位是傳道人,大家比較熟悉的有戴存仁(長子)和戴存義。我是戴存仁的後代。戴永冕(長子)是我的祖父,他那一輩只有他是宣教士。我父親戴紹曾那一輩也只有我父親是傳道人,他曾分別在台灣及新加坡工作了一段日子,現今在香港從事華人事工。

我在台灣出生長大,因為上當地國民小學的關係,從小便認同中國的文化和語言,甚至不知不覺間忘記自己是外國人,看自己是「白煮雞蛋」(即外白內黃)。因此我對台灣有深厚的感情,遠勝對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歸屬感。

我是戴家的第五代,但我的英文名字James Hudson Taylor IV卻表示是第四代,原因是中間有一代沒有用James Hudson Taylor這名字。我的孩子戴承約,取意是繼承戴家每一代跟神所立的約,就是約書亞記廿四章十五節:「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做戴家的後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記得小時候常常有人問我:「你會不會做宣教士?」這問題使我極為反感,提起便生厭。對戴家而言,成為宣教士是父母對兒女的心願,但同時對兒女構成壓力。在這情形下,我對孩子承約的禱告是,期望承約因自己的名而受激勵,努力追求屬靈的事,讓他的先輩成為他的榜樣。我自己則會竭盡所能,在家設立一個屬靈的環境,讓承約從小認識主,更願其他宣教士的故事和見證成為他學習的榜樣和激勵。

  • 艾得理牧師與我

戴德生的故事無疑影響我奉獻的心,但影響自己最深的要算艾得理牧師。我在台灣唸完中學後,負笈西雅圖攻讀大學。畢業後與艾牧師在海外基督使團中國事工部同工兩年,常與他有很深入的交通和禱告,直接接觸到他與師母的生活見證。艾牧師給我很多的啟發、幫助與突破,無論在屬靈的追求、事奉的喜樂、事主的火熱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震撼。

跟艾牧師同工前,我基本上不清楚神的呼召,也沒有願作傳道人的心,並且十分排斥當宣教士這念頭。雖然父母盡力引導我,使我對宣教有正面的看法,可是我一直沒有落實在生活裡。回美唸大學時靈命不穩定,與神的關係時起時落,但與艾牧師同工的兩年,使我的生命起了根本的改變,我去唸神學也是艾牧師鼓勵的。

  • 踏上奉獻的路

我花了半年時間去禱告尋求神的旨意,看見了衪奇妙的帶領和預備,於是決心
走上奉獻的路。我自己沒有很多積蓄,但立志不向父母要錢,也不向銀行借貸,而要學習信心的功課。我向神禱告說:「若是出於你,求你叫我不為經濟掛慮,專心的唸書。」三年的神學生活就這樣平安的度過,沒有一點缺乏,一切費用全由肢體清付。對我來說,這是我生命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和印證。

神學畢業後,我在波士頓郊區的華人聖經教會實習了三年,親受李秀全牧師和師母的教益,無論在事奉心態、事奉主的熱誠以及為主擺上等方面,堪足作我的榜樣。隨後三年,我返回台灣,成為海外基督使團的同工,直至再度來美為止。

  • 終於有了中國人的血統

九三年八月來美後,我跟柯悅敏結婚。太太悅敏生長於台灣一個基督化家庭,外祖父是早期台灣東部長老會的傳教師。她大學畢業後來美深造。與中國人結婚,我是家族中第一個,父母和我都很興奮。我相信這也是父神的旨意,叫戴家對中國人更加的認同。

  • 往中國尋根

戴德生在中國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曾祖父生於中國,也在中國事奉。我父親則在河南出生,有一段時間住在山東煙台。我自小就聽父親談論他如何在中國成長的故事,也從早期跟父母同工的長者那裡聽到祖父母早期在中國事奉的事蹟,令我對中國感到親切,加上在學校聽得多了,就很想親身往中國去看一看。

五年多前,我與家人踏上往中國尋根的征途,目的是找戴德生的墓,但不敢存甚麼希望。戴德生死於湖南,屍體後來運往鎮江市,與元配瑪莉亞同葬,所以我們前往鎮江,拜訪當地教會,希望透過年長的基督徒探聽到墳墓的所在,但得不到甚麼結果。於是往公安局求助,得知從前有幾處墳場,但多已夷為平地建工廠,結果無功而還。

就在我們放棄一切希望時,當地一位牧師來找我們,帶我們到當地博物館查問,結果在館旁一小建築找到了戴德生的墓碑。據博物館人員解釋,戴德生的墓碑比較大,所以工作人員猜想死者一定是西方名人,於五零年代末六零年代初,將之收藏起來,雖經歷文革也不受破壞。

年少時,我常把戴德生看為「超人」,可是當我用手摸墓碑時,這看法頓時消失,覺得他跟我們常人一樣,把福音帶到中國,在中國做了很多事情。隨後我們一家便圍著碑石向神禱告,而父親那天的禱告使我深受感動,並且大得提醒,一生得提醒。父親說:「願那感動戴德生的靈加倍的臨到我們。」(May the Spirit that moved Hudson Taylor fall doubly on us today.)

  • 對華人信徒、教會及差會的期望

我誠心祝禱,求神興起華人信徒及華人教會,接下普世傳福音的棒子。現今很多國家的福音工作,已不再適宜由西方宣教士承擔,況且世界每個角落都有中國人,若他們肯擔起當負的責任,成就一定比西方宣教士更多更好。華人教會不該再成為接受者,乃要成為施與者,不單向中國人傳福音,也要做跨越文化的福音工作。近幾年來,北美華人教會向華人傳福音的異象非常明顯,特別是大陸學者的福音工作,做得頗成功,這是可喜的現象,但切勿因此而自滿。我最終的期望是華人教會能把最優秀的弟兄姊妹差出去,無論在人力財力上,將最好的擺上。

至於華人差會,則應汲取西方差會的失敗經驗,從歷史學功課。差會應與教會建立良好的關係,彼此密切配搭。差會是一個管道,向教會傳遞異象與負擔,把宣教士從教會帶至宣教工場,並使教會認同宣教士,給與各方面的支持。此外,華人宣教機構應看清神的大使命,不祇單向華人傳福音。南輯韓宣教士在莫斯科建立了好幾間教會,主要對象是俄羅斯人。我希望華人宣教機構也有同樣的看見,要擴闊我們的心胸,早日完成命。(巫秉駒整理)

(本文獲准轉載自香港中信〈傳書〉雙月刊1996年四月號:http://www.ccmhk.org.hk/9604p1.htm)

(TOP)


copyright(c) 2000 中華基督長老教會石牌信友堂 All Right Reserved.